52歲日本女子安樂死全過程:從清醒到結束僅4分鐘,一句遺言令無數人動容

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小島美奈不但沒有終結自己的生命,反而將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了下去。

其實,大部分重病的人到了最後的時光,病痛的折磨甚至是低於尊嚴喪失的折磨的。

根據荷蘭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在2020年的一項有關於「安樂死」的問卷調查結果,

在所有選擇「安樂死」的人當中,57%的人是因為覺得自己作為「人」的尊嚴已經完全丟失。

人常說,百善孝為先,

所以我們也經常在醫院看到這種情況:即便是老人自己放棄,醫生不再建議搶救,

兒女也會強制醫生進行生命挽救, 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希望父母能更長久地陪在我們身邊,

可說到底,這是兒女的願望還是父母的願望呢?

死亡教育的長遠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觀念的改變,死亡這個話題已經不再如之前一樣讓人避之不及了。
甚至很多90後、00後父母會從小對孩子進行「死亡教育」,教孩子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消逝,教他們正確處理自己的感情, 很多父母會從寵物的離開入手,從不忌諱葬禮入手,從許多影視作品入手。
6/6

2022年上映的國產電影《人生大事》講述的就是一位殯葬師與小女孩的故事, 整部電影雖然圍繞著「葬禮」「骨灰盒」「死亡」等情節,但看完整個的電影後,我們反而能感受到溫暖與愛。

所以如果死亡不能被討論,那活著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。

「安樂死」只是死亡話題中的冰山一角,

它的討論核心點在於邊緣人群的尊嚴同樣值得被關注,將死之人的意願同樣值得被傾聽。

只有直面死亡,我們才能幫助到這些人群,這也是「死亡教育」更為長遠的意義。

和死神心平氣和地談一談 詩人臧克家說過:「有的人死了,卻還活著;有的人活著,卻已經死了。


與其擔心未來的生命,不如專注於當下,過好眼前的時光。

我們要賦予時間生命,而不是給予生命時間。

面對死神這個不可打敗的對手,相較於滿懷憤恨,恐懼害怕,

我們不如坐下來和他談一談,告訴他:

「你遲早會來,所以我決定當你不存在,去過好一切你不在的時光。

6/6